擋土墻的介紹和定義。
擋土墻是指支撐路基填料或山坡土壤,防止填料或土壤變形和不穩定的結構。
▉每個部分的名字。
在擋土墻的橫截面中,與被支撐土體直接接觸的部分稱為墻背;
與墻背相對的面向空氣的部分稱為墻面;
與地基直接接觸的部分稱為地下室。
與地下室相對的墻頂面稱為墻頂;
底座前端叫墻趾;
底座的后端稱為墻跟。
▉適用范圍。
當路基滿足以下條件時,可考慮擋土墻。
1.陡坡路段;
2.切割斷面,避免大規模開挖,降低邊坡高度;
3.可能產生滑坡和塌方的不良地質地段;
4.高填充區域;
5.沿河路基嚴重被水沖刷或長期被水浸泡的路段;
6.節約用地、減少拆遷或少占耕地;
7.為保護重要建筑、生態環境或其他特殊需要。
擋土墻分類路塹擋土墻:設置在路塹邊坡底部,主要用于開挖后無法自行穩定的邊坡支護,同時可以減少開挖量,降低開挖邊坡高度。
路肩擋土墻:設置在路肩處,墻頂是路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與路堤墻用途相同。它還可以保護路線附近現有的重要建筑。
路堤擋土墻:設置在高填方或陡坡路堤的下方,可以防止路堤邊坡或路堤沿基底滑動,同時可以縮小路堤邊坡的坡腳,減少填方量,減少拆除和占地面積。
邊坡擋土墻:設置在路塹或路堤上方,用于支撐山坡上可能坍塌的覆蓋層、破碎巖層或滑坡。
沉管擋土墻:沿河堤設置擋土墻,可以防止水流對路基的沖刷和侵蝕,也是減少河床壓縮的有效措施。